笔趣库
会员书架
首页 >玄幻奇幻 >回到明朝当王爷 > 第140章 三吴佳丽地

第140章 三吴佳丽地(第3 / 6页)

上一页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页
推荐小说:

杨凌见那工头儿卑微地哈着腰,衣衫陈旧破烂,一双布鞋露出了脚趾,也不忍再苛责他,他叹了口气,怅然望着这座硕大无比的船厂,游趣顿消,一时意兴索然。

黛楼儿莞尔一笑道:“这可不是草民说的,草民一介女......哪有这般见识?这是郑和郑公公昔年说过的话”。

杨凌听说百年前的郑和能有这般见识,眼光如此长远,倒这位三宝太监心下钦佩不已。这人虽是阉人,单只这份见识,多少博学鸿儒能及得上他?

穿过密林,只见作塘连接处出现几座船坞,每座船坞宽度从十丈到三十丈不等,长度均有一百六七十丈,船坞内空空荡荡地一艘船也没有,坞上有水闸、木桥、石城。不过看来到处杂草丛生,荒荒凉凉的一个人影也没有。

杨凌瞧了发怔,不敢置信地道:“这就是龙江船厂?造出百米宝船的地方?难道这里已经被撤除了么,怎么一个人都没有?”

郑百户听了忙领了几个人四处寻找,不一会儿从船坞下发现一个头发花白地老汉。正蹲在那儿提着鱼竿儿钓鱼,郑百户喜出望外,连忙将他唤了上来。

杨凌不禁摇头叹道:“可惜,我大明水上军力昔年堪称天下之冠。可如今......,唉在海宁时我见那些倭寇乘着些破烂不堪的船只便千里迢迢赶来劫掠,若是我们有一支厉害的水师,哪里容得他们嚣张?”

黛楼儿见他一脸憾意,不禁浅浅一笑道:“如今大明也有水师呀,只不过......只是用来绥靖海疆,追剿犯禁出海地商人、渔民,那船只能在近海巡弋,经不得海上风浪的”。

杨凌想起吴济渊对海上通商的态度,似乎江南一带的士绅和百姓民风开放、意识先进,对于开放海禁大多持赞成态度。

自已回京后如果向皇上建议通商,估计朝中阻力不小,如果江南一带各个阶层对于开放海禁持赞成态度,那就可以加强自已的说服力度。

黛楼儿接触地大多是江南名流,对此必定有所了解,向她多了解一些,要说服皇上便多了一层把握。

那老汉想是很久不曾见过官员来这儿了,瞧见杨凌前呼后拥的模样。想必是个极大的官儿,不禁吓的要死,连那鱼杆儿都忘了丢下,就急匆匆地迎了上来。

杨凌蹙着眉道:“老人家,你是船厂的人么?我来问你,这个船厂是不是已经裁撤了?怎么既没有人造船,也看不见工匠?”

老汉点头哈腰地道:“大人,小地是索坊的工头儿。世袭的造船工匠,咱这船厂可没裁撤,不过工部都水司衙门已经有近两年没有造船地命令了,工匠们没有船造、没有工钱拿,可是老婆孩子总得养活呐。

所以......平常无工可做时,摆渡地摆渡、帮佣的帮佣,妇女孩子就在林子那边种点菜放放羊,可这船厂我们也不敢随便摞着。所以小地就和缆坊、舷坊、蓬坊、木工坊、舵坊的几个管事轮流看着。今儿该小地当值。大人您是......?”

听他口气,这船厂分工还挺细。连缆绳、蓬帆都有专门的作坊,可见规模着实不小,只是瞧那船厂现在的荒凉模样,到处杂草丛生,船坞里都能钓鱼了,哪里还有半分能造出三宝巨船扬帆万里的模样。

不过他看黛楼儿说话小心,明明对大明水师的能力不以为然,却不敢直言不讳,只有自已先表明态度,想必她才会直言不讳。

想到这里,杨凌道:“是啊,如果海上通商,大可富民强国,同时随时可以知晓异国国情,也不会蔽塞朝廷耳目。

象如今这样,我大明臣民被锁于陆地,外夷游弋海上,待外夷海船有能力万里纵横时,大明漫长的海疆就会从天堑变为坦途。北疆年年饱受鞑子侵扰,防不胜防,这海岸线之漫长何止数倍于九边防地,如果有敌从海上来,布置多少军队也无法防范呐”。

黛楼儿笑道:“大人远见卓识,欲国家富强,不可置海洋于不顾,财富取之于海,危险亦来自海上也。”

杨凌讶然停步,望着她道:“好,说的好。一语中地呀”,他啰嗦了半天,表达的不过就是这个意思,想不到这女人倒是言简意赅,一针见血。

点击切换 [繁体版]    [简体版]
上一页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页